研究方向之一:新型纳米靶向药物传递系统
具有新型结构与功能的纳米制剂包括隐形脂质体、纳米胶束、微球、纳米乳、无机纳米粒子等,主要研究其组装行为、载药性能、释药特征、表征方法及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药理效应,揭示纳米给药系统的理化性质、吸收机理和生物效应等。
1. 新型抗肿瘤纳米靶向给药系统
在新型纳米给药系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以受体或者DNA片段、多肽等生物大分子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给药系统。主要集中在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构建及评价、纳米给药系统与肿瘤微环境和靶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体内传递过程和靶向作用的分子机理等。
2. 脂质纳米载体在药物/疫苗传递方面的应用
包括构建抗癌药物纳米靶向载体、疫苗免疫佐剂-递送系统等,实现安全、高效的肿瘤靶向给药、提高药物抗癌疗效;实现方便、安全的疫苗接种,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以及实现肿瘤免疫治疗。
研究方向之二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建立体内外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技术平台,如用Caco-2细胞和肠袢等模型研究药物口服吸收、用人肝微粒体(P450)研究药物代谢及其相互作用、药物在血脑屏障上的转运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进行前沿性研究,以及在药物动力学模型如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之三: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定量药理学
主要为定量药理学和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系列研究及应用,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数学建模与模拟、群体药动学/药效学、药物评价的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定量药理学是药理学与数学相结合的特色交叉学科,应用定量方法解决药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关键问题,近年愈来愈收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本研究方向的已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9篇),参编专著10余部(文章和参编专著被引用1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等等各级科研基金8项,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学术奖励。具体工作及成果如下:
1.抗高血压/抗凝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个体化用药的定量研究 应用PK-PD Model(药效学-药动学链接模型)研究为厄贝沙坦、华法林、氯吡格雷等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及个体化用药。已发表SCI论文4篇,其他论文近10篇。
2. 应用群体PKPD模型进行基于基因多态性的临床个体化用药设计 以华法林为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将数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将“遗传因素-非遗传因素-药动学-药效学”综合联系起来,阐明华法林个体化剂量与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影响因素的精密的定量关系,并设计剂量优化方案,为临床药理学的个体化用药理论提供新的定量研究思路。已发表SCI论文1篇,发表和待发表论文5篇左右。
3. 基于模型的药物开发(Model-based Drug Development)的关键技术 包括暴露-反应关系(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临床试验模拟(CTS)等。利用数学建模和模拟技术解决药物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如药动学药效学(浓度-效应)关系,预测临床试验结果,优化试验设计等。这些领域为国外探讨的热点和难点,国内研究尚属空白。已发表论文多篇。
药剂学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文章来源:8040威尼斯最佳登录 发布时间:2016-10-24